沒有去維持的話,沒有去傳承的話,下一代就看不到了
If we don’t sustain it, don’t inherit it, then the next generations cannot watch it anymore.
多謝神的保佑,在十號風球登陸前我已平安回到香港。說真的,我對香港有點陌生,馬來西亞也不是我的家,有很多人誤會我是馬來西亞華人,但我真的是一名香港人。
現在追不上香港的政治時事,有點兩頭不岸,回港後看到房間裡的舊物一大堆,我卻無從入手。就如旅行相機內還有很多故事想有大家分享,但我的老電腦卻已經沒有多餘的空間。
十號風球打到來時,我開始寫這一篇文章。
最後一晚在檳城,下着濛濛細雨,我走進一間經修葺的宅院。不再是一間文青懷舊Café ,而是大馬首家潮劇,潮州木偶展覽館及表演藝術空間《潮藝館》
我終於找到你,自從我看過《活着》,1994年中國大陸電影,我很想親眼去看,親身去了解中國民間藝術。
我終於親見到中國潮州木偶。
熱血的博物館管理員明明就快花可以下班,但他自願加班,介紹潮劇時眉飛色舞,手舞足動如一場轟烈的潮劇。他的熱情好真誠,好溫暖,謝謝他帶我走進潮戲劇的歷史空間。
上次介紹了印尼皮影戲,今次我遇到了中國潮州鐵枝木偶戲,它是由南宋時期隨中原移民傳入的皮影戲演變而來。潮州鐵枝木偶戲是潮州地區婚喪節慶、游神賽會等民俗活動重要的文藝表演形式之一。它以其濃鬱的鄉土氣息,配以優美的潮劇唱腔、潮州音樂和獨特的表演技藝,發展成爲民族民間寶貴的文化遺產。
而在這個展覽館《潮藝館》的創辦人從小就開始跟父母和兄弟四出演出謀生,現在他們的戲班「金玉樓春」更已孕育了第五代傳承。
上半身,手,腳掌用木做。
手臂和腿部用軟鐡做。
頭部用泥塑成後,烘烤定型後塗上顏色。
可是時代的浪潮潮一波一波襲擊而來,
科技先進,新一代不會說潮州話
聽不懂,不會看
沒有前/錢途
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創辦人,吳慧玲受訪問時,細數童年最怕被朋友看到她在戲班工作,自卑的她不想別人知道她的工作。
在別人眼中戲班這種民間表演難登大雅,不是高貴的藝術,只是在路邊沒有空調,便宜的表演,但她的母親,外婆, 外曽袓母,三代人都花一生去奉獻給潮戲,足跡布馬來亞,新加坡,暹羅,印尼,把潮劇傳統藝術從中國帶到東南亞,背後付出的無數努力,現今卻無人問津。
第四代吳慧玲明知這不是賺大錢的工作,甚至看不到前途,她還是接手。因為新一代不會聽潮州話,她加入新的元素,在台上装置電腦字幕。就算只有少數觀眾,她的團隊也不許敷衍了事,這是對演員嚴謹要求,也是對傳統潮劇藝術的一份尊重。
沒有去維持的話,沒有去傳承的話,下一代就看不到了
她的故事令我熱血沸騰,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,我過去的障礙算甚麼?
可是藝術家也要養家糊口
No matter what, artists also need to feed their families.
吳慧玲說她們也不知道「金玉樓春」還能走多久?
也就如我的藍曬之旅可否走遍全大馬,最後開我個人的作品展, 一切都是未知之數。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KGLCpuppet/
122 Lebuh Armenian, 10200 George Town, Malaysia
Opening Hours:9:00 am – 4:00 pm (Mon-Fri) 10:00 am – 6:00 pm (Sat-Sun)
今次回港主要是要參加9月9及10日 的「遊牧巿集」
我帶來從印尼買的手工Batik Sarong及自己做的蠟染和藍曬作品。
第一次擺攤 ,我心情有點緊張,希望在香港的你會來支持我。
我特別是要為今個十二月砂拉越Sarawak之旅儲錢,因為我一直想探望住在高原的原住民,但不是一個人就可以膽粗粗坐飛機,就可以找到他們。
相反地是要花幾天攀山涉水,坐船或小型飛機 (不便宜) ,才到達他們的隱居。
同時我也要努力的去做運動 哈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