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味每一個小角落- 檳城峇峇娘惹大宅

有一個國家 ,有三大民族,有時像印度,有時像中國或印尼

來自香港的我,其實本身很少接觸馬來西亞的歷史

在旅途中結交了很多馬來西亞華人,他們都推薦我一定要去檳城,

「那裡有更多華人,但他們不一定會說廣東話,大部分人都會說福建話! 」

 「檳城的食物很好吃! 有時候一到星期六日,我們一家都會開車去檳城吃飯! 」

於是在大馬的第8天,我花了5個小時,從吉隆坡 ( Kuala Lumpur) 坐車去一個古城- 檳城喬治城 (Penang, George Town)。當時的我只剛發現原來在大馬華人是只占有 23 % ,印度人更少,只有7% (可算是少數民族嗎?) ,而信奉伊斯蘭教的馬拉人占最多。

我對這數㯫感到驚訝是因為吉隆坡四處都是華人,感覺馬拉人比較少,所以我一直以為華人會占大馬人口一半。但其實每一個城市都會有華人區,而大多數華人都住在在繁忙的市中心,而馬拉人就分散到大馬的四方八面,特別是海邊,鄉村地區,過簡單的農民生活。而我初到大馬時,常出入市中心和華人餐館。

所以在大馬旅遊,每天都學到新事物,而我特別對海外華僑感興趣。

古語有云:「 讀萬卷書 , 不如行萬里路 」

但其實行萬里路後,一定要再讀萬卷書!

才能深入理解旅遊時的所見所聞,否則只會是走馬看花,我也是怕忘記旅遊時學到的知識,所以開始了網誌。

 今次要特別記錄一個位於檳城喬治城的華麗大宅,名叫 僑生博物館 Pinang Peranakan Mansion

因為這個博物館/大宅,我學會原來大馬除了有馬來人、華人、印度人、土著 ( 大多數在Sarawak和Sabah),還有一個特殊族群叫做峇峇娘惹(馬來語:Baba Nyonya或者Peranakan),又稱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。 

2014 年是我第一次探訪它 (圖一) ,上年2018 我帶了來自香港的舊朋友再去
最近2019的6月我又帶一個本地馬來女生去






 

誰是<峇峇娘惹 >? Who are Baba Nyonya? 

大家都應該聽過鄭和下南洋 :

公元1405年 明永樂三年,有一大批中國船員跟隨鄭和展開一場海上絲綢之路。

當時有些男子沒有返國,選擇在馬六甲、印尼、新加坡、泰國當異國新郎和當地馬來族 (也被稱呼為巫族) 女子通婚。他們生下的孩子, 男孩就叫峇峇(Baba), 女孩就叫娘惹( Nyonya)。

 

有傳聞指以前最早期的華人都是位於華南尤其是閩南一帶,而閩南語(a ba)指爸爸,而當地原住民總是聽到華人男性被稱呼為「阿爸(a ba)」,女性卻被稱呼「阿娘(a nya)」,久而久之原住民便把這些人的男性稱做「峇峇(ba ba)」,而女性便稱之為「娘惹(nyonya)」。

 

這座富麗堂皇的宅院曾是華人甲必丹——鄭景貴的官邸。鄭景貴在 19 世紀遠涉馬來西亞開採錫礦,為一代富商,也是秘密組織「海山黨」的領導人。雖然他不是峇峇,但他的大宅像一座典型的 “ 峇峇娘惹 ” 大宅: 混合了華族的精緻木雕手藝、英式的地磚和蘇格蘭式的鑄鐵雕塑。

以下是一些我在大宅拍攝的照片:

 

英式的磁磚和洗手盆
華族的精緻木雕
蘇格蘭式的鑄鐵雕塑

這個如數字 8 的圈椅是將珍珠母(Mother of Pearl )割成小片狀,然後崁入高級的木椅,而形成美麗的圖案。 8字形的設計非常窩心,方便二人坐在一起,面對面交流! 而且非常舒服, 我們坐到不願走 哈哈~

 

 

峇峇娘惹是早期華人移民族群,初期由於他們會說英文,又精通中文和馬來文,所以大受英國殖民政府重用,掌控海上貿易,賣茶葉,絲綢甚至鴉片,所以大多數的峇峇娘惹都是富商,南洋的貴族。

但後來,有很多峇峇娘惹從小受英式教育,不太會中文。

雖然深受西方教育,家中有歐洲來的餐具、燭台、櫥櫃,中西文化交融,但在博物館內可看到他們如何延續中華民族古老傳統文化,又加入了很多馬來等地的文化特色,形成了獨特的娘惹文化。

娘惹文化還有美食: 融合了馬來菜與中國餐的烹調 

而衣飾 Baju Kebaya 更混有多個族群的元素: 長手袖的設計是來自馬來族的傳統服裝,細節部分就像西方的蕾絲和華人的刺綉。

 



半透明布料加上繡花圖案做成的娘惹服飾







峇峇娘惹文化滲在生活細節中,集多國風格之大成,卻出奇的協調。

所以如果有機會,我都會再一次參觀這個大宅!

因為每一次都覺得自己好像置身於一部古代文藝片, 每一個小角落都有 一場心思細味的戲份。

又或者好像一場溏心風暴,大奶奶和少奶奶爭風呷醋的場面。

可惜此博物館比較商業化, 甚少加入新的元素, 而導賞員的質素參差不齊, 最近一次我的導賞員只花了15-20分鐘時間向我們介紹, 內容都欠缺質素, 非常可惜。

突然之間想起6年前,曾經在倫敦參觀過一個小型博物館,同樣 是一個 住宅形式, 不過並不是奢華富貴的大宅 ,但是走進1724 – 1914 年的平淡生活。

創辦人為了令到訪客 有種偷窺的感覺 , 故意在 住宅內會留下不少痕跡 : 桌上會擺放 喝了一半的杯子、 剛摘下來的花、 蠟燭仍然點著、 廚房會有煮飯的味道, 令每個角落仍然滲透着那個時代的味道。

我的腦海中會開始播放一部自編自導的電影。

對這個有興趣的話,不妨去探訪Dennis Severs’ House

希望未來我也可以開一個 特別的博物館/展館 !

 

如果你想更了解娘惹服,請細閱: 當一天小娘惹 Nyonya Kebaya


Latest News

 

《在家中學習》 藍曬工作坊Online Cyanotype Workshop (includes materials) 

 


Facebook-f


Instagram


Youtube

One response to “細味每一個小角落- 檳城峇峇娘惹大宅”

  1. […] 如果你想更了解峇峇娘惹,請細閱: 細味每一個小角落- 檳城峇峇娘惹大宅 […]

    Like

Leave a comment